春渐深,万物盛。河南省沈丘县卞路口乡霍楼村蔬菜种植基地,一排排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走进大棚,一垄垄小青菜翠绿欲滴,长势正旺。
“自从种上大棚蔬菜,我粗略估算,一年能多挣个三五千元。”霍楼村村民霍红印告诉记者,他种植小青菜已经一年多了,在家门口创业,挣钱顾家两不误。
霍红印今年43岁,2017年一场大病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还背了几千元外债,靠扶贫政策救济,2019年收入勉强越过贫困线,被列入边缘户。2020年3月,村里到霍红印家实地调研,了解到他家收入微薄且不稳定,还要供养3个孩子上学,返贫的风险较大,于是村干部和驻村帮扶小分队聚在他家开了个小会。
“按照因地制宜、一户一策的帮扶原则,我们为霍红印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他过去种过菜,帮扶小分队就出资4000元,为他建了一个温室大棚,引导他自力更生。”霍楼村村干部霍海涛说,考虑到霍红印的妻子没有收入来源,便安排他妻子在村里打扫卫生,每月能收入550元。
霍楼村共有5个村民组,1500多人,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为了确保群众持续增收不返贫,村集体流转土地100亩,建蔬菜大棚170个,通过发展产业带动群众创业、解决群众就业。结合各家各户不同的实际情况,该村为群众量身定制帮扶套餐,协助群众宜就业则就业、宜创业则创业,拓宽增收致富的路子。
“跟霍红印类似,现在我们村已有5家脱贫监测户在村集体帮助下建起了蔬菜种植大棚。我们经常协调技术员到大棚里进行技术指导,免费解决群众遇到的种植难题。”霍海涛说,蔬菜种植基地就是群众创业就业的平台,要让群众有事干、有钱赚。
“针对村里有文化有知识的年轻人,基地准备给他们提供电商平台,通过网络将蔬菜卖到全国各地。”霍海涛说,发展蔬菜基地不仅能引导群众融入产业发展中,而且能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确保群众稳脱贫、不返贫、共致富。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夏先清)
(责任编辑:王炬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