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建筑如何在保护的前提下,更合理地利用自身文化优势,赋予其新的社会功能,一直是相关人士探索的重要方向。1986年,天津广东会馆,成为天津戏剧博物馆,当古典戏楼与戏剧文化相融合,对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不仅让有着百年历史的广东会馆焕发生机,也让天津戏剧博物馆成为天津独一无二的文旅打卡地标。
春节走进古典戏楼
感受古建筑与传统戏剧之美
还有十几天的时间,2024年的春节就将到来。在我国,春节看戏的习俗由来已久,一出出好戏在戏台上轮番上演,不仅寓意着美好吉祥,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
今年春节期间,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就将为游客献上一场戏剧盛宴,从大年初三到大年初八,每天都有好戏上演,这也是天津戏剧博物馆首次如此高密度地上演夜间大戏。天津戏剧博物馆负责人何川表示:“过年看大戏,一直是人们非常喜爱的一项活动,我们今年也在如何让古建筑更好地被‘活化利用’这个问题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天津京剧院自2012年便与我们合作建立了‘天津市青年京剧人才实践基地’,此次我们邀请了天津京剧院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来此演出,《游龙戏凤》《四郎探母》《玉堂春》《遇皇后·打龙袍》等经典剧目都将轮番上演。此外,正月十四和正月十六两天,我们还安排了京剧《穆桂英挂帅》《文昭关》《龙凤呈祥》。天津戏剧博物馆内收藏着一份十分珍贵的老戏单,这张戏单就名为‘龙凤呈祥’,梅兰芳、谭富英、尚小云等京剧名家的名字都在这张戏单里出现。因此,今年正月十六,我们将《龙凤呈祥》作为广东会馆春节演出的最后一场,不仅是为春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也想以此向老艺术家们致敬。”
据何川介绍,在天津戏剧博物馆内,有一座百年历史的传统古典戏楼,独特的舞台构造在国内实属罕见,“这座传统戏楼有着‘伸出式’舞台,就是台在前,幕在后。目前我们一般看到的现代大剧院采用的都是‘镜框式’舞台。1908年上海引进了第一座‘镜框式’舞台,随后‘镜框式’舞台在国内被大量使用,‘伸出式’舞台逐步退出历史。广东会馆始建于上世纪初,因此也可以称为中国古典舞台的绝唱。”
在建筑风格上,广东会馆的戏楼采用南北融合和中西结合的方式,舞台整体外观是青砖灰瓦,建筑风格属于北方,而舞台后方精美的木雕装饰则采用了南方的风格。同时,广东会馆的戏楼台口没有角柱,这便是运用了一些西洋建筑设计原理。二十世纪初,当时的天津海关道唐绍仪倡议修建广东会馆,并且找了一批专业人士参与建设广东会馆。“唐绍仪有美国留学经历,因此设计广东会馆时,就引入了西洋钢拉杆,拉杆从两侧拉起,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吊桥,重达6吨的藻井被悬空设置在舞台上方,即使唐山大地震时也纹丝未动,非常结实。这也使得广东会馆戏楼成为全国唯一一座没有立柱的‘伸出式’舞台。”何川说道。
如今,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天津文庙博物馆、天津鼓楼博物馆共同打造鼓楼游览区,人们在观光的同时,也可以走进广东会馆戏楼这座百年建筑中,欣赏国粹艺术,感受戏剧之美,相信在这样一座有着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戏楼看戏,会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为非遗提供展示传承空间
增强互动体验让文物活起来
日前,天津市文化和旅游局发布《关于公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名单的通知》,经各区和有关单位推荐、专家评审、征求意见、公示等环节,共确定56家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基地,天津戏剧博物馆位列其中。
作为“戏法传承体验基地”,此次春节期间,天津戏剧博物馆将举办“千年古彩戏法,今日传承不息”国家级非遗项目体验活动。古彩戏法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活动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肖桂森及其众弟子将展示古彩戏法。
此外,在今年2月每天上午,馆内将举行“天津特色非遗节目展示”体验活动,相声、快板、魔术、京剧衍生节目《天官赐福》、变脸等随机展示,让市民充分体会文旅融合的新型旅游模式。
据何川介绍,在广东会馆内有两处“镇馆之宝”,一处是大戏楼舞台正中的巨幅彩色镂空木雕“天官赐福图”,作为馆内唯一的彩色镂空木雕,其雕刻精美、寓意丰富,是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另一处则是会馆四合院拜师堂东山墙上方的立体砖雕,是馆内现存最完整、最精美的原始砖雕,蟠龙砖雕有镇宅辟火之寓意,牡丹砖雕则代表吉祥、美好、平安之寓意。
为了让游客在游览结束后,还可以带一些纪念品回家,目前天津戏剧博物馆正在依托这些精美的建筑装饰进行文创产品的开发。《天官赐福》彩色套版印章、《蟠龙富贵》滚筒印章等,预计今年都将与游客见面。
何川表示,“天津戏剧博物馆(广东会馆)作为天津市目前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装修最精美的清代会馆建筑,将继续发挥其在传承、保护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作用,在保障文物安全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各种形式,让文物活起来,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互动体验,提升市民和游客对天津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感受,增加旅游的文化内涵。”
百年建筑焕发生机
研究展示中国戏曲文化发展史
天津广东会馆建成于公元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由倡议兴建人唐绍仪和梁彦卿等人耗资九万两白银兴建,广东会馆是旅津粤籍商人联络乡情、议事、宴请和娱乐的场所,1962年被评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依托会馆原址,全国第一家专业性戏剧博物馆——天津戏剧博物馆正式成立,馆名由邓颖超题写,著名剧作家曹禺曾任名誉馆长。2001年6月,天津戏剧博物馆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东会馆的核心建筑是其内部的全木质古典大戏楼,18.8米大梁跨度创全国乃至世界木构简支梁之最,其以空间跨度、设计巧妙、雕刻精美闻名于世,堪称全国“第一”戏楼。但由于年久失修,广东会馆一度出现不少安全隐患。2020年7月,广东会馆正式闭馆,耗时一年多进行馆内修缮工作,这也是有历史记载以来,广东会馆最大规模的一次修缮。
“我们的修缮工作一直严格遵循古建筑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不改变其建筑风格和木制建筑结构的前提下进行加固和修缮,对广东会馆的瓦面、屋面漏水、减重负荷以及糟朽的木构件进行更换和修缮。这个工程也得到了天津市文物专家的一致好评。我们计划在2024年对广东会馆的监控系统进行提升改造。”何川说。
广东会馆不仅仅是一座有着精致装饰的特色鲜明的建筑,同时也有着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1912年,孙中山先生曾在广东会馆的戏楼发表演讲;1919年,邓颖超来此募捐义演。京剧名家谭鑫培、梅兰芳、尚小云等人都曾到此演出。
走进广东会馆,东西两侧的厢房内设有《中国京剧艺术发展史》《天津戏曲发展简史》两个展览,介绍了中国京剧艺术的发展过程以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进程。此外,馆内还收藏了与戏剧有关的藏品四千余件,其中包括京剧名家梅兰芳、尚小云、马连良等人的书画及演出服装等珍贵文物,成为兼有陈列展览和演出等多种功能的文化场所。
广东会馆四合院正厅原是广东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后为繁荣中国戏曲行业,弘扬华夏尊师之美德,这里建立了国内首座梨园拜师堂,并供奉先师、集列百戏,以为众览。2000年10月梨园拜师堂对外开放,为梨园界提供一个中国戏曲艺术薪火相传的场所。“迎面木雕为颜体‘师’字,师为长者授业,承为学者习艺,师承为历史进步之根基。先辈艺术家课徒授艺,传承发展,薪尽火传,中国戏曲艺术绵延流传,博大精深,成为中华艺术之精粹。在拜师堂东、西两侧陈列有《中国戏曲剧种名录》共计366个剧种,全国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追根溯源,寻找自己家乡的剧种。”何川说。
目前广东会馆被列入天津文博精品旅游线路之中,在津门故里一日游、古风津韵二日游线路中,广东会馆都是重要的一站。如今这座古老的百年建筑已旧貌换新颜,焕发生机,在未来它也仍将在历史的舞台上熠熠生辉。